在宁思忠身边有个汉子哀叹一声,说道:“罢了,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,无非是春荒时多吃些野菜,少吃些米粥,艰难一些,也好过被逮了去打板子枷号,总得一家团圆!”
宁思忠认得这汉子,是宁家庄附近村落中人,似是姓鲁,大号不知道,只知道人叫他六四哥。
村人起名,原本按行辈排号,什么阿大,重二,重三重四,一字辈排下来。
除非是花钱取名,否则是没有多少乡人会起正经的姓名。
湖广江浙这边,有不少人是按出生时的重量起名,一听便知其生下来是多重。
鲁六四便是湖广乡人中的平常一位,三十多岁的年龄,鬓角已经斑白一片,脸上皱纹也是相当明显。
肤色黑中显黄,嘴上的牙齿大半是磨损的厉害,还有不少牙齿已经掉落了。
只有两只簸箕般的手掌显得沉稳有力,还象是个壮年汉子的模样,但腰身也是显出明显的佝偻模样了。
常年的辛苦劳作,缺乏营养,钙质流失,这些人可能不到五十就驼背的厉害,甚至也很难活到五十多岁。
一场伤寒感冒的小病,可能就会使这些看着健壮如牛的汉子直接倒下,一病呜呼。
“六四哥说的对……”另外有个汉子站起身来,他身前是一辆小车,堆放着六石左右的谷子,真真是堆成小山一般。
这人拍了拍身上的灰,说道:“这世道就是他娘的这样,狗日的粮商趁火打劫,官府和他们站在一处,咱们去哪儿说理去?那姓吴的狗典吏说的对,除非造反,不然咱们只能打折了牙齿往肚子里咽。”
“唉,没处说理去。”
“太祖高皇帝怎么不开眼治治这些狗官。”
“现在提不得洪年年间事了,洪武年间咱们拿着大诰就能去京师告状哩。”
“我听村头的那老背时的读书人说过,本朝的江山在洪武爷手里铁桶也似,是能享千年万年的国,都是在永乐年间,叫永乐皇爷把国家的事给弄坏了。”
“也是有人这么说过。”
“行了行了,莫谈这些,咱们先顾好自己再说吧。”
民间的舆论,确实是偏洪武建文而轻永乐。
可能永乐皇帝自己也想象不到,他五征蒙古,征安南,修大报恩寺,修北京宫禁,迁都,修武当宫观,宝船舰队多次出海,宣扬大明国威……任何一个工程在任何一朝都是罕见的大工程,足以流芳千古。另外文治也是不错,在永乐年间确立了内阁制度,并且修了永乐大典以鄣文治……但毫无用处,永乐年间已经出现了多次农民起义,包括山东的唐赛儿相当出名,洪武三十多年休养生息蓄积的国力被永乐挥霍一空。
对百姓来说,什么国威大典都是虚的,日子难过起来才是真的。
在鲁六四的带领下,大群百姓步履沉重的推着小车向前。
也有人用扁担扛着四石左右的粮食,原本一路兴头前来,几石重的粮食没有把他们的身体压跨,此时过低的粮价却是使这些汉子快要直不起腰身了。
原本是答应妻儿,卖了粮,买些小玩意儿。
买个小镜子,花布,小拨浪鼓之类的玩意儿。
或是买根银钗子,犒劳同样辛苦一年的娘子。
要么就是多扯些布,买棉花,家里心灵手巧的妇人们会织成结实暖和的棉袍,叫一家人暖暖和和的度过寒冬。
或是多留几石粮,这个年代的人们还是一天吃两餐,不下地做活的男子就和妇人孩子一样,早晨喝点粥,中午加些杂粮野菜,配上主粮,估摸着也是能填饱肚皮,一直吃到早稻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