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声之中,四周一片骚动。
百姓喜看热闹,王府这边有事,四周不少村落的人都聚集过来了。
原本这两天就在抢收,但看热闹是百姓天性,也是给自己个理由休息片刻。
抢收完了,就得准备小车小船,将粮食送到官府指定的地方去完粮纳税。
不要指望官府上来收,可是没有这等好事。
有一些农户是送到县城,也有一些是送到县城外的集镇入库,不管是推小车还是乘小船,总之是要将应缴的赋税交齐才可以。
入库时,小吏惯例会踢一脚,把堆满的粮食踢洒一些,然后令农户再补齐。
一天下来,地上的粮食好几石,都归小吏们瓜分。
这还算成规,就算知县亲眼看到了也只能当没见着。
没有这些灰色收入,县衙用谁?
按太祖皇帝规定的正经收入,怕是衙役要一跑而空了。
踢一脚已经算轻的。
草料钱就是驿站的摊派,地方白榜税之一。
大明驿站过千,遍及全国,急递消息,官员赴任,这些大大小小的驿站在官道上好象一根根毛细血管,将大明全国连接在了一起。
凡事有利就有弊,驿站设立之初就有官员擅用驿站车马,并非公干但使用驿传当然是违法行为。
太祖皇帝的决定就是杀。
敢擅用驿传的,用一个杀一个。
其后的大明天子就没有这股子狠劲,都是勋贵,太监,大臣,这般杀下去,怕是无人可用了。
驿站被私用到嘉靖年间已经是普遍现象,到万历年间因为驿站造成的民间负担已经极为沉重了。
张居正辣手整治过,凡擅用驿传的不论是勋贵还是官员士绅,一律严惩。
其死后这个善政就被停止了。
谁说万历聪明的?
其蠢如猪!
驿站在地方,明明中央也有拨付款项,地方上还是要负责支应草料,这个草料钱就成了地方沉重的负担。
驿站负担太重,到崇祯年间时崇祯不徐徐调治,用法规减轻负担,却是选择了大规模裁撤驿站,果然是作死小能手。
此外明明是农户自己运粮交赋,还得格外交耗羡粮。
也就是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的损耗。
另外存库会有老鼠和各种损失,得交入库粮。
还有河渡粮,水脚粮,都是过河运输的杂税。
这些东西,明明是百姓负担了,结果还得再征一回。
更气人的就是张居正改条鞭法时,把很多杂税都算在田亩里了,统一征收,结果地方官府还会再收一次。
而且就算条鞭法也不合理,因为赋税和徭役分开,官府明明是把徭役钱算在条鞭银子里了,但征发时朝廷和官府装傻,银子照收,徭役照样征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