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朝求生实录

携剑远行

> 北朝求生实录 > 北朝求生实录目录

第1305章 励精图治(上)(1 / 2)

上一章目 录

位于邺南城边上的三台,已经被改为书院,号为“无名”,寓意就是书院并不需要名字,这只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而已。当学生走出书院,就跟这里的一切无关了。

书院里的老师,与其说是传道受业解惑,跟学生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“师父”,倒不如说是后来朝代里常有的“西席”。

一句话概括:量大管饱!

不仅教师多,学生多,地方大,而且只接受走读,也就是说,到点上课,放学回家,非常“自由”。

学制短,不讲求师生关系,目的只是为了给社会输送相关人才。

书院门口被人放了一块巨石,上面用殷红的油漆写着:升官发财,莫入此门。

一般人都不得其意。

然而,哪怕是号称“量大管饱”的走读式教学,哪怕写着“劝退”的座右铭,也因为报名的人实在太多,而不得不设置各种考核。

有钱人看不上这里,有地位的世家不把它当回事,没钱没地位的人家,希望改变现状,首先就是要读书学习。于是这间“无名书院”,就成了很多人的起点。

一时间邺城乃至周边,到这里读书的人趋之若鹜,直接带动了邺城郊外的“租房”业务。嗯,这些“学社”,也是官府盖的,住进去一样要花钱,只是很少罢了。

在这间书院读书可以选择不交钱,然而读书之人的爹妈或者兄弟就得拼命的为朝廷服徭役!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这话到哪里都适用。

邺西城很多刚刚摆脱“奴籍”的六镇鲜卑子弟,在父母的督促下,来到这里读书,而他的父辈和兄弟,不少人就得从军,或者多服徭役,参与齐国的建设。

两年前的惨败,袍泽惨死在高伯逸刀下的那些仇恨,貌似渐渐在淡忘。

毕竟,人总要向前看,比起那些不共戴天,完全谈不到一起去的河北世家,高都督这厮……不,他老人家,简直可以算是圣人了。

还是家族的发展比较重要。

那些六镇子弟里面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,进了“无名书院”,读书识字以后,将来的路要好走得多。

至于那块巨石上写着的话,不要当真,高都督这个人,平日里最喜欢正话反说。

……

“看到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在茁壮成长,我心甚慰啊。”

无名书院门口,高伯逸一身厚重的棉袄,他双手拢袖的感慨说道。

他身边站着的是李德林,而秘书郑敏敏,像是透明人一样,无声无息,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存在。

“主公太谦虚了,多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,想上升却没有通道,主公给了他们一个向上的通道,史官们会记下这一笔,让主公名垂青史。”

李德林拱手对高伯逸行了一礼说道。

“某些人,就是不明白。这育人跟种地一样,要好好打理的,怎么能随便把人当草芥呢?哪怕是草,也是值钱的药草,可不能随便糟蹋。

将来齐国强大了,需要更多读书识字的人,这样国家才能发展。你把所有人都弄成了愚民,他们也创造不了多少价值的,唉。”

高伯逸摇头叹息道,瞥了一眼郑敏敏。这位秘书的脸红的掩盖不住,毕竟,觉得高伯逸办无名书院浪费时间精力的话,就是她最先说的。如今李德林的话,不亚于直接打脸。

“主公所言甚是,不过割韭菜这个词颇为不雅,应该说,是主公成就了他们的人生,而他们则是用自身来回馈主公,应该是这个道理。”

李德林不动声色的拍着马屁。对于高伯逸的“割韭菜”理论不以为然。

这年头,割韭菜已经是良心统治者了,要知道,传统做法都是敲骨吸髓,乃至生吞活剥的。那是要斩草除根的干活!韭菜割了毕竟还会长嘛。

“自从主公开了这所无名书院后,邺西城的治安好了不少,六镇鲜卑们也老实了很多,他们的子弟在这里读书,不亚于人质。谁敢闹,就是不把自家子弟当回事,主公这一招釜底抽薪,可谓是妙哉啊。”

李德林由衷钦佩的说道。

六镇的那些俘虏,当了两年的奴,现在脱了奴籍,反倒是不好管理了。从军是他们最好的出路,然而,从军的话,要么这些人出工不出力,要么,平时乖巧,关键时刻却是会直接给你一刀!

你是用还是不用?

高伯逸利用三台的根基,稍微装修下,开个“速成学校”,给没有出头之日的六镇鲜卑子弟开了一条路。

虽然这条路不容易,也得跟邺城其他的普通人家子弟竞争,但怎么说也比暗无天日强太多了!人就怕没有盼头,一个人这辈子可以苦一点,但是如果祖祖辈辈都要苦下去,那么造反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。

而高伯逸用服徭役和无条件从军,来支付家族子弟入学的花销,可以说是神来之笔,双赢的买卖。

六镇鲜卑认为他们不会被高伯逸当做是“消耗品”,因为如果消耗掉了,那么谁来支付学费?

而官府也不用担心这些人造反,因为他们的子弟,已经从邺城的“外人”,变成慢慢融入到这座城市的“自己人”。

读书难道不比跟自己一样去战场上刀口舔血要舒服?

哪个做父母的,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过得舒服呢?

而这些人出来以后做什么呢?

给官府打杂,做各种需要粗通文墨才能做的事情。至于以后能混到什么地步,全靠自己造化了。

“对了,洛口仓的事情,办得怎么样了?”

高伯逸不动声色的问道。

今年齐国粮食丰收,再加上没有打仗,粮食消耗的“预期”远远跟不上,造成了粮价暴跌!在此紧要关头,高伯逸命邺城中枢平价从自耕农手里收购粮食,并囤积于各地水次仓。

由于自耕农及时得到了购买粮食种子(这个年代粮食种子就已经专业化了),以及归还贷款的资金,因此大规模破产和向世家借贷卖身的事情并未发生。

这应该是他们这几十年来,过得最舒坦的一个年关了。

北齐官府此举极大稳定了各地的社会秩序,今年临近春节的时候,邺城街面上看起来比往年热闹了许多,很有些“盛世美景”的幻象。

粮食收上来了,府库堆得太满,无处安放。于是高伯逸在朝会上提出,在洛阳以东,巩县东南兴建超大型粮库,并命名为:洛口仓。

并由荥阳郑氏出面,组织徭役兴建粮仓,设计有三千窖,每窖可藏粮八千担,规模之大,可谓是骇人听闻!

为了让工程顺利完工,高伯逸任命郑敏敏之兄长郑元德为洛州转运使,专门负责督造洛口仓。之前名不见经传,只在淮南偶露锋芒的郑元德,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。

这其间高都督与荥阳郑氏有什么见不得人的PY交易,那就不得而知了,总之,为了让儿子升官升的更快,他爹郑述祖几乎把吃奶的劲头都使出来了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