渊太祚原本坐镇于安市城,一座构成辽东防御群一部分的大城池。
大隋撤军,将麦铁杖所部遗在高句丽腹地之中,亲自率领高句丽士卒们准备围杀麦铁杖部的,正是渊太祚。
乙支文德去年战死,乙支家族落在了著名的投降派——乙支文承的手上。
如果抛弃情感因素,仅仅就事实来说,乙支文承大概是高句丽最清醒的人。
或许一开始他还对战胜大隋抱有期望,相信以渊太祚及其兄长为首的强硬派所谓的“大展雄途的机会”,但是真正见识过隋军的军威之后,乙支文承的思想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。
高句丽无论是士卒的素质、装备,乃至于数量上,面对大隋都是绝对的劣势。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,第一次和第二次高句丽之战都是以高句丽为胜利者告终,但是那都是大隋自己出现了问题,并不是高句丽从正面击败了大隋。、
也就是说,这两次胜利不是高句丽自己打出来的,而是大隋将胜利送到了高句丽手上。
这样逆天的运气连续来了两次,还会有第三次吗?
而且哪怕他们最终拖死了大隋,得到了喘息的空间,又真的是一个大战雄途的机会吗?
中原王朝的复苏速度是高句丽无法比拟的,只需要二十年的大治,中原马上又会恢复勃勃的生机,这一点已经证明过多次。
而无论是谁成为了中原王朝至高无上的那一人,都不会坐视辽东崛起一个大国,必然会想尽办法将高句丽扼杀。
高句丽越是强大,这样的想法也就越是强烈。一旦高句丽的强大程度已经足以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,那么不管中原还是不是大隋,皇帝还是不是杨广,都同样会对高句丽发起倾国一战。
高句丽区区弹丸之地,即使按照渊太祚等人的展望开启北上战略,所占据的也都是一些苦寒之地,拿什么和地大物博的中原王朝竞争?
在这种情况下,能够借助两次高句丽之战的胜利,向大隋服软,赢得一个体面的投降,才是真正应该做的。
否则的话,高句丽将永远面临灭国的威胁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,在已经被洪山虎放回了国内,而且也没人指望他上阵带兵打仗的情况下,乙支文承依然极力鼓吹投降论的原因。
并不只是单纯的怕死。
一开始,乙支文承的投降论还没有多大的市场,高句丽人沉浸在第一次战争斩首三十万的巨大胜利中,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倾国之战,大隋还能够发起第二次。
但是杨广是一个任性的帝王,他将烽烟遍地的国内形势抛到一旁不管,执意发动了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大战。
结果这次大隋重臣杨玄感在后方兵变了,第二次东征大战再次以高句丽的胜利告终。
而原本应该更加欢欣鼓舞的高句丽官员们,这一次却沉默了。
他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。
有了第二次,会不会还有第三次?
会不会一直到打到高句丽灭亡为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