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春

天远大

> 第二春 > 第二春目录

本地菜(1 / 2)

上一章目 录

专家们出去工作,一忙就是大半天,身上还搞得脏兮兮的。除了回来吃午饭和休息一下之外,他们都没时间和黎锦闲聊了。

虽然他们的样子有些狼狈,不过黎家爷孙两都是知趣人,也不多嘴问他们在清水湾那片干什么。

李玉峰和顾青炎也很满意他俩的这样,如此,他俩也不用想着和别人解释些什么。

第二天,黎锦买了几条大鱼和不少肉,英婶子也早早就来黎家,帮他做鱼糕和丸子。

黎锦也趁机好好学了些本领,帮着做些切肉剔鱼骨等的力气活。其实鱼糕和丸子他知道如何做,小时候见得多了。村里人办喜事,这鱼糕和丸子是必备菜,都是乡里乡亲几个人一起做的。小孩子们就在一边看热闹。

但他没亲自做过,而且每个人的做法多少有些不同,味道也当然有点区别,今天他也算是跟着英婶好好完整的边学边做了一遍,下次他也敢自己动手做了。

英婶子还表扬他:“小锦,你蛮行的嘛。一学就会。”

黎锦笑道:“还不是您会教啊。”

这话说的英婶子心里极舒坦,还毫不保留的教了他如何做好鱼糕和丸子的绝门秘籍。

平日里,黎锦有空也会给英婶的孙子们补习,教他们做作业。其实不止他们家的孩子,周边村里的孩子,只要找到家里来,他就算没空也会抽时间教教孩子们的。也就是因为他为人和气,善于助人,又有文化能帮着孩子们,他这个治保组长才会格外有威信。

因为现在中青年都在外面打工,留下的不是孩子就是老人,想找个辅导孩子的人,还真的不容易。家里经济状况好些的人,会在镇上上补习班。

补习班价格也不便宜,还按科收费,有些孩子还上不起。

黎锦能帮着教教孩子们,大家都很感恩,所以英婶子教他也都得蛮认真。一来,她也要感谢黎锦教她的孙子们,几个孩子这两年成绩都提高了不少。再者她这点手艺也不值当藏着不教,因为本地人好多人都会。

那些流动的专业上门承办宴席的人,都会做这几样本地特色菜,而且味道都很不错。如果这几道菜都不会做,就称不上厨师了。因为本地喜酒,鱼糕,丸子是必上的几道菜。

在她那个年代,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做,只是现在年轻人会的少了。她教黎锦还有种手艺得到传承的满足感呢。

做好的成品,黎锦送了一些给英婶。

英婶还有些不好意思拿这么多,“哎哟,这也太多了些。”

“您也难得动一回手,拿些回去,一家人尝尝。”黎锦每样都给她装了些,足够他们一家子吃两三顿的。

黎锦舍得花钱买材料,鱼挑最大的买,肉也是捡最好的部位买。一条一条的鱼都是十来斤重的大草鱼,这种大鱼也都是办喜宴的人家才会整条整条买,平时人买鱼吃,也不过是买已经分割好的一小块而已。

鱼大,价格也贵些。用的材料好,做出来的丸子也好,鱼糕也好,味道都格外好。

英婶子自己尝过了,都说:“还是好材料做出来的味道好些。现在镇上菜市买的鱼糕,都是用白鳞和大头鱼做的,都是些样子货,哪里有我们自己做的好吃。”

“是您这手艺也没落下。”黎锦夸了一句。

英婶子更是满脸自豪的笑,“哎哟,想当年咱们村办喜事儿,哪家不是我主厨啊。这鱼糕,丸子都是做熟了的。”

“哪是,您这宝刀未老呢。”

英婶子就满足的带着成品回去了。她得回镇上去煮午饭了。他们多半住在镇上,只有晚上村长会回村过夜,主要也是为了家里的鸡鸭猪。白天孩子们上学了,英婶子也会回来帮忙干些活。到了周末,一家子就都从镇上回到乡下来了。

于是,中午,李玉峰等人就吃上了一顿本地特色家宴。

一大盘冒着热气,切成薄大片的鱼糕第一个上桌。鱼糕色泽鲜亮,白白嫩嫩的,看上去滑嫩可口,闻着只有鲜香,没有鱼腥味儿,惹得众人直咽口水。

黎锦放下菜,笑道:“来,大家先尝尝这道鱼糕,正宗的纯手工古法制作。今天我特意请村里大婶做出来的。”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